技校生在飞机制造业能创新吗?精品与废品的差距是多少?
大家好,我是中工网评论员秦世俊,我为中国工人阶级发声,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创新。
为飞机制造零件,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在工作中,我们和创新的距离也可以这么近。
我刚开始进厂当铣工,都是靠“偷师学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我是一名技校生,和车间里大学生比,底子实在是太薄,老师傅们看不上,没人教。那时,我就偷着学、坚持学。老师傅们看到我这股韧劲,对我刮目相看,主动教我,我才如愿地当上了学徒。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经常给自己“加码”,刻苦学习。慢慢地,我的技术越来越好。工作中遇到难题,我开始尝试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攻关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是一名技校生、是一个一线工人,我不行。我想的是,要如何攻克难题,要把工作做好,要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一定行!
我第一次创新,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当时,我们要加工一个飞机上主起落架外筒上的一个腹板,但它由于没有数模,无法编程,我们只能手动操作,导致返工不断。我特别想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我的思路和大家完全不一样,我想的是“反着来”。先采点,将采集的点位汇编为程序,再一刀成型。没想到,这样一个思维转换,让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多,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了100%!
这让我意识到,在创新的赛道上,每个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以技术和能力说话。打那以后,我大胆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1000余项,每一项都让我很有成就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不管是大企业、大科学家,还是小企业、一线工人,都可以走上创新的赛道,百舸争流。
技术在不断更新,我们绝不能躺平,要和创新“零距离”,我们才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新网吉林12月8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8日从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已有10941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其中四成以上就职于工业企业,人才“补能”助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化工城”,上下游相关工业类企业众多。近些年,当地的医药、电子、化纤、航空等板块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吉林市官方介绍,当地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择吉、留吉就业工程,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筑牢人才基石。
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指导科科长刘翰坤介绍,今年已密集举办各类人才招募活动398场次。摸排66家企业人才需求并助企引才近千人,通过媒体平台发布人才需求职位4800余个(次)。
据了解,吉林市的大型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对年轻的求职者颇具吸引力。刘翰坤介绍,当地紧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精准引进急需或实用型青年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征集吉林化纤、瑞尔康科技、华微电子等重点企业1.77万个岗位信息。
此外,吉林航空维修、吉林建龙钢铁、吉林化纤等企业的技术研发、行政管理等岗位也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吉林市为61家见习单位的449名见习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70余万元;为9家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落实扶持资金90万元;为近2000名2024届驻市高校、中职院校(技工院校)学生申报求职创业补贴近200万元。此外,当地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促就业跟踪服务。(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