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德阳12月8日电(单鹏)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科技交流会暨猕猴桃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8日在四川德阳举行。来自中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埃及、伊朗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围绕猕猴桃育种、淹水反应、溃疡病防控等话题开展探讨。
会议现场。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猕猴桃产业国际合作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志介绍称,今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签署了新一轮《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书》,将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联合开展猕猴桃优势基因发掘及功能解析等基础研究;二是联合开展溃疡病等猕猴桃潜在重大病虫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三是联合开展果园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测试;四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及打造“一带一路”猕猴桃创新高峰论坛品牌。
“猕猴桃领域的合作是新中两国在科研领域的代表性合作之一。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之间的合作也有3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30年里,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果丰硕。”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科技创新参赞陈荣恩表示。
与会科研人员品鉴猕猴桃。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早在1993年,四川与新西兰就开启了猕猴桃研究交流。30年来,双方在猕猴桃科研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往频繁、成效显著。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四川与新西兰猕猴桃的产品收获时间和市场体量具有高度互补性,为双方猕猴桃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4年,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该联合实验室围绕猕猴桃全产业链,在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技术、平台团队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该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建成高标准核心实验室2000平方米,在德阳建成田间生产实验室1500平方米、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及杂交育种基地500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
据了解,猕猴桃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经过40余年发展,四川猕猴桃产业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44万吨,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德阳是四川猕猴桃产业重镇,现拥有猕猴桃种质资源500亩,保存种质资源1700余份,其中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保存量占世界90%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完)
中新网成都12月8日电 (贺劭清 祝欢)8日进行的2023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第二阶段的比赛,韩国队8:4战胜日本队,终结日本队连胜记录。
韩国队张禹珍、林仲勋在比赛中。 记者 王磊 摄
男单比赛,韩国队选手张禹珍2:1战胜老对手日本队选手张本智和。男双比赛,韩国队张禹珍、林仲勋更是3:0零封张本智和、户上隼辅组合。
赛后张禹珍表示,自己和张本智和是老对手,对彼此的打法十分熟悉,在赛场上的心理博弈非常重要。
虽然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比赛节奏紧凑,但韩国队还忙中偷闲去成都街头“City Walk”。林仲勋说,他很感激四川火锅,“火锅太好吃了,这些美食给我们赋能,让我们拿下这场比赛。”
“我们两个(男双)昨天和今天都是0:3,输得有点太惨了!”张本智和表示,日本有很多优秀左手乒乓球选手,但他们因为比赛原因没能来中国,如果明年日本队想在比赛中赢韩国队,必须要有左手选手参加。
目前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保持全胜的队伍仅剩中国队和韩国队,冠军争夺的悬念也将在这两个队之间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