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消费复苏持续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注入活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达4.65%、贡献率升至94.84%。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需要持续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商品消费的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消费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服务和商品是消费的一体两面,探寻消费新增长点时一个都不能少。服务消费快速兴起成为消费转型的主要方向。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则比其高出12.1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增至46.1%,比2022年同期上升两个百分点。服务消费热度不断上升,今年9月份,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的情况下,服务价格上涨1.3%。服务消费收入弹性较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步替代商品消费,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率先形成体育休闲、托育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商品消费结构性增长空间依然较大,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对个性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商品消费仍会增长,另外农村商品消费增长空间也比较大。
消费转型路线及新增长点日渐清晰,要更快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亟需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尤其是发挥服务消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依然是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遭遇通胀、加息,经济下行,我国制造业出口面临一定压力,扩大国内消费的紧迫性更强。在供给侧,我国供给优势仍在商品制造,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在需求侧,发达地区和城市中高收入群体消费热点开始由商品向服务转型,对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较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对普通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收入水平及增速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鉴于此,要牵住服务消费这个“牛鼻子”,系统促进“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优先以质量提升扩大服务消费。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各地制定生活服务设施配建规划,推动传统中小型百货商场和社区服务中心整合便利店、菜店、餐饮、家政、维修等消费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支持托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加强服务业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强化服务业就业增收功能,扩大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并创造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优质就业岗位,推动信息传输、物流、研发检验、贸易等创新发展,创造高质量岗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延续中小企业纾困政策,改善服务业企业用工预期。 (作者:魏国学 魏义方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房家梁】
走进安徽叉车集团的物流装备制造车间,一台台叉车实现了无人驾驶,司机已“退居”办公室,变身操控员,点击智能车队的管理系统,还能查看车辆状态、维护保养等信息。
这是腾讯云与安徽叉车集团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企业完成了设备数据上云的第一步。目前,工业车辆接入数量已从8000辆增加到近4万辆,未来预计将有80万到100万台叉车接入云端。数据的实时采集将有效提升叉车行业的服务与创新效率。
云技术助力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让人看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引擎渲染、安全等技术作为支撑,集成底层技术、应用场景、内容生态、硬件产品等多种生态要素的分布式互联网技术。前不久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指出,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代际变革时期,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数实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数字底座。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5%,位居全球第二。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抢抓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变革机遇。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迭代创新,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关键技术、4G/5G移动通信共建共享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15项前沿领域成果获得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其中不少创新是由企业完成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总数的40%,腾讯等中国企业成绩领先。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才能让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是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相关领域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应用层面专利居多,支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专利布局并不占优。相关创新主体应紧盯技术热点和空白点,着力针对技术难点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大培育高价值专利力度。牵住创新“牛鼻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从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畅游世界,到区块链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再到大数据协助供需双方精准匹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提高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人民日报 齐平树) 【编辑:房家梁】